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升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学谋划学校“十五五”规划,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水平,8月25日至26日,学校举办2025秋季中层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特邀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原司长、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许倞,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省委政研室综合处处长张国辉作专题报告。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优秀年轻干部、校级科研机构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培训。
许倞以《科学谋划“十五五”,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从把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特征、把握十五五对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等两个维度进行深刻解读,为学校科学谋划“十五五”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卢晓中以《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的协同优化机制——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改革发展的角度》为题,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发挥增量改革推动作用、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推进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转型等五个方面,厘清了学科建设与专业调整的前沿方向,对学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张国辉以《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为题,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辽宁振兴成绩、辽宁当前形势、辽宁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阐释,为学校把握辽宁发展趋势提供指导意见。
校党委书记周志强作总结讲话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秦高梧作工作部署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秦高梧作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部署讲话,紧密结合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战略部署,聚焦优质高校、区域强校建设,从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校园基本建设等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学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十五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他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继续强化化工特色,扩大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深刻理解国家文件,善于抓住各种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助以改善办学条件;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内涵发展,全面优化育人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委副书记汪滢围绕组织、宣传、统战、团学等分管工作作专题发言,强调要系统谋划“十五五”规划中的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提升组织工作质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持续推进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学印围绕资产、校友、保卫、后勤等分管工作进行专题发言,强调要以“大后勤”工作模式、以“大安全”底线思维、以“心服务”凝聚合力,构筑校园治理安全屏障,做高质量发展坚强保障。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牛巨龙紧密结合高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作全面总结并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持续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强有力政治监督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国刚围绕人才、人事、财务、信息化等分管工作作专题发言,强调要深化人才引育与评价改革,持续推进平台建设与资质拓展,加快智慧校园与数字化建设,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树荣围绕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专题发言,强调要持续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加快推进中文工坊建设进程,持续打造化工行业特色鲜明的“留学化大”品牌。
党委常委、副校长于三三围绕教学、招生就业、招标采购等分管工作作专题发言,强调要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持续推进高质量就业,聚力培养化大品牌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党委书记周志强以《乘势而上、持续发力,为将化大建设成为特色名校和区域强校而不懈奋斗》为题作总结讲话并指出,今年上半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产出了一大批强校建设标志性成果。周志强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刻认识化大建设特色名校、区域强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深刻把握建设特色名校、区域强校是顺应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化大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准确把握特色名校、区域强校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要务,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作为内在牵引,把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保障,把服务区域产业需求作为目标方向。三是锤炼作风、营造氛围,培育打造符合特色名校、区域强校建设要求的文化底蕴和治理体系。要始终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引领保障,将培育优良党风引领校风师德师风学风作为内在要求,将优化内部治理体系作为重要举措,将融合开放作为工作理念。
学校党委精心组织本次培训,邀请校外专家从多个角度作政策解读,系统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前瞻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展现出顶天立地、远近结合、务求实效的鲜明特点。通过此次培训,全校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增强了推动特色名校和区域强校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家一致表示,要将培训所学转化到创新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解决难点问题上来,为将化大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展现出更大担当和作为。